主办单位:宁夏回族自治区文史研究馆 地址:宁夏银川市金凤区黄河东路939号
联系方式(0951-8580433(兼传))
网站标识码:6400000017 备案号:宁ICP备2021000969号-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152号
泾河、渭河是黄河中游两大支流。泾河发源于宁夏六盘山东麓泾源县境,经甘肃、陕西汇流入渭河。渭河发源于甘肃,经陕西流入黄河。《诗经·邶·谷风》诗中云:“泾清渭浊,湜湜(清澈)其沚。”成语有“泾渭分明”一词,是说泾河水清,渭河水浊,泾河的水流入渭河时,清浊不混,比喻界限清楚或是非分明。
清乾隆五十五年(1790)正月,乾隆皇帝谕军机大臣等曰:“泾、渭为关中八水之二,向来有谓泾清渭浊者,又有谓泾浊渭清者,迄无定说。考之《谷风》(《诗经·邶·谷风》)诗云:‘泾清渭浊’。解经者皆言泾浊渭清,泾未属渭之时,虽浊而未甚见,由二水既合,而清浊益分。然朕详绎诗意,盖言泾水发源本清,入渭以后,其流不得不合而为浊,是泾水因渭水而浊,非谓泾水本浊也。笺释诸家似与经文本义不合,唯宋人苏辙诗云:‘衮衮河渭浊’,元人曹伯启诗亦有‘泾清渭浊源何异’之句,足为证据。”
一
为此,乾隆皇帝因以考虑到泾、渭二水皆在陕西境内,而时任陕西巡抚“秦承恩系读书之人,以今证古,详加履看,无难考据得实”。于是命朝廷军机大臣传谕秦承恩,“亲赴泾水、渭水之各发源地方及二水合流之处,确加察视是否泾清渭浊,抑或泾浊渭清,即行绘图帖说具奏”。
秦承恩奉命后,经对泾水、渭水实地察视,确认乃“泾清渭浊,毫无疑义”,并上奏乾隆皇帝曰:
查泾水发源甘肃平凉笄头山,东至长武入陕;渭水发源甘肃渭源鸟鼠山,东至陇州入陕,二水至高陵县合流。
臣察视泾水,约宽一二十丈,入陕后并支流一十有四,其流与江、汉诸水相似。渭水约宽七八十丈,入陕后并支流三十有三,其色与黄河正同。合流处泾北渭南一望可辨,七八里始混为一。泾(水)系石底,四时常清;渭(水)系沙底,四时常浊。并于急流各取水澄之,泾(水)一石,滓三升;渭(水)一石,滓斗许。
臣以所目验,并考之碑乘,询之土著,泾清渭浊,毫无疑义。
对此,乾隆皇帝谕旨曰:“览奏俱悉。”
二
乾隆五十五年(1790)三月,乾隆皇帝又命时任陕甘总督勒保“察视泾、渭二源何清何浊”。
勒保奉命后,即派时任甘肃巩秦阶道李殿图(字恒符,号石渠,河北高阳人,乾隆三十一年进士)与时任宁夏中卫县知县胡纪谟(字献嘉,晚号息斋,浙江山阴人,乾隆三十三年举人),分别察视泾水、渭水清浊情形。
李殿图奉命后,“亲勘,自秦州溯流至鸟鼠、崆峒,绘图附说以进。(乾隆皇帝)诏嘉其详实。”
胡纪谟奉命后,亲赴今宁夏泾源县老龙潭等地视察泾河源头,以明“泾清渭浊”之说,著有《泾水真源记》,记述道:
泾水本清,《诗》注误也。宋苏辙诗“衮衮河渭浊”,元人曹伯启诗“泾清渭浊源何异”,予久已亲见之,原不诬也。
盖笄头山内百泉涌出,前汇为潭者三。每潭左右山环抱,中开如门,人不能入。潭前有龙王庙,民多祷雨于此。东过崆峒,入于平凉川,澄清见底。
乾隆五十五年,上命视察泾源,而泾清之名始定。中卫令胡纪谟作《泾源记》,并宇内名川,其清浊详于志记,而见之经传者为尤确。顾《谷风》泾以渭浊。笺释家咸谓泾浊渭清,承讹不易。
我皇上万几余暇,披阅苏辙诗“衮衮河渭浊”,元人曹伯启诗有“泾清渭浊源何异”之句,以传注未足为据,命西大臣察视泾、渭二源何清何浊。
庚戌(乾隆五十五年)三月,予奉委往探泾源,至华亭西北九十里,有笄头山。山甚高,面东北八峰后二峰极耸,前六峰递相卑逊,形如冠笄,故名笄头。内有泉百余,水自峡中出,流入大川。晶莹明净,沙石可数。山西崦有三龙祠,建之远年,并无碑碣。询之故老,云笄头山,土名泾河脑,又曰老龙潭。峡内每峰相对,凡四层若门户然。第一层峡稍宽,水亦浅。自二至四,水深不可测。有头潭、二潭、三潭之目,特肖三龙神,以祈祷焉。少时大旱,取湫。头潭旁有灰径可行,稍进即窘。此后并头潭,亦无敢入者。
余策马入峡,水才数寸,溯源而上,曲折行半里,渐逼灰水及马腹不能涉。相隔第二层之峰,约三四丈,石崖仅离二三尺,激水注射峡中,投之以石,窅不见底。想二潭三潭,更非人力所能到也。出峡后,欲登山俯看,而峰脊如削,无从驻足。山左右俱石,小山绵亘四五里,下有清泉数十层注川内,百泉所由名欤!
考宋之百泉县,即今之化平镇。去笄头山三十里,其为泾源无疑。余复循流而自白岩河,历炭家峡,东折五十里至崆峒山,又四十里由平凉郡西门外与北川合,距笄头山九十余里。凡泾水所历,土壤、石山俱见清,且涟漪毫无泥滓。唯由平凉至泾州,泾、汭合流处,百四十里中,南、北、西三面山水所归,色与泾源少异,然不过微杂尘沙,须眉难鉴而已,迥非咸阳渭河之黄泥耀目者可比。是泾水之清经身历而始信。
仰见圣天子,明烛万里,一言而真源,早供御览足征。泾水有灵,不甘久匿其面目,俾数千年清浊混淆,一但分明亦千古未有之遭逢矣。
胡纪谟在奉命亲赴今宁夏泾源县老龙潭等地视察泾河源头,以明“泾清渭浊”之说期间,自云:“余幸供是役,谨绘泾水源流、笄山二图,并赋短章以记其详。”其诗云:
其一
无数泉飞大小珠,老龙潭底贮冰壶。
汪洋千里无尘滓,不至高陵不受污。
其二
藏书獭祭论终刊,漫把笄山认六盘。
颠倒泾渭成底语,于今益信说诗难。
其三
在山泉水本俱清,乌鼠何必浪得名。
出谷非遥同枳桔,浊流万古不能更。
其四
法古原非泥古人,渊源圣学迥超伦。
一从垢净分明后,二水方知面目真。
其五
纷纷毛郑梦辎渑,赖有苏曹句独醒。
水派河源衡地简,不须重补道元经。
乾隆五十五年(1790),胡纪谟命工匠泐石刻《泾水真源记碑》,置甘肃华亭县儒学明伦堂内。
对于胡纪谟奉命察视“泾清渭浊”之源等情形,清代著名学者、文学家杨芳灿在其所撰写的《甘肃巩昌府知府胡(纪谟)公墓志铭》中曰:
(胡)纪谟……丁未(乾隆五十二年,1787年),抵(宁夏)中卫任,会高宗纯皇帝(乾隆)阅宋苏辙、元曹伯启诗,以泾清渭浊,其说可据,毛、郑传注(指汉代毛亨、郑玄之注解)或有谬误,特命西省大臣察视。
大府(陕甘总督勒保)素重公(胡纪谟),方闻博识,因檄公(胡纪谟)与巩秦阶道李公殿图分查二水。(胡纪谟)公乃登笄头,涉薄落,穷源溯流,澄清无滓,恭著《泾源记》,绘图以献。
奏上,纯皇帝(乾隆)韪(是)之。
为此,杨芳灿赞誉胡纪谟:“学过郦元(郦道元,北魏著名地理学家),堪补《水经》之注;功侔王景(东汉著名水利工程专家),合赐《禹贡》之图。”
三
乾隆皇帝对于“泾清渭浊”之考证,以及特命朝臣等亲自前往泾水、渭水察视等情形惦念于怀。
乾隆五十五年(1790)三月,乾隆皇帝作《前题(《赋得心镜》)再赋,得灵字五言八韵》诗曰:
心实分人道,虞书训著灵。
属人则有已,合道乃无形。
如譬镜于物,端唯照者听。
鉴原不设定,览自任其丁。
媸本浊之渭,妍原清者泾。
即须临水喻,亦弗异铜青。
虚朗祛夸耀,平公勖作型。
明扬佇多士,熙绩弼朝廷。
乾隆在“媸本浊之渭,妍原清者泾”诗句后,注解道:“诗邶风(《诗经·邶风》)‘泾以渭浊’。自来解经家俱谓泾(水)浊渭(水)清。予详绎诗义,盖言泾水本清,入渭(水)后,不得不合流而为浊,是泾水因渭(水)而浊,非泾(水)能浊渭(水)也。向来承讹袭谬,与经文不合。因思二水(泾河、渭河)皆在陕西,即令秦承恩就近履看,以今证古,自必有定论。”
乾隆五十六年(1791),乾隆皇帝作《元旦试笔》诗曰:
(一)
螾动青阳天地交,甄陶舒叠运元苞。
岁登九九黄钟数,心励乾乾君子爻。
小往大来厪政要,泾清渭浊晰材淆。
佐予治者惟百尔,吁俊颙希庆拔茅。
(二)
开笔喜重书亥字,在玑近五见辰编。
难乎末路敢懈志,况此临渊未歇肩。
来贺万方过昨岁,更勤一已始新年。
时和世泰叨天惠,盛满之居增惕然。
乾隆在“泾清渭浊晰材淆”诗句后,注解道:“上年(乾隆五十五年,1790年),偶疑邶风(《诗经·邶风》)‘泾以渭浊’,朱(熹)注有误。命秦承恩亲履二水(泾水、渭水)由甘(肃)入陕(西)之源。据(秦承恩)覆奏,实在泾(水)清渭(水)浊,辨析甚明。因成志事二律,有‘伪清乃诚浊,祛浊始真清’之句。为政用人,鉴别混淆,正可絜矩而得其要。”
因此,当秦承恩又上奏乾隆皇帝曰:“(泾水、渭水)其源在甘肃,俟臣查明具奏。”乾隆皇帝御批曰:“其流既清,断无其源反浊之理,不必往查矣。”
综上所述,清乾隆年间,乾隆皇帝在读宋代著名文学家苏辙《次韵子瞻见寄》诗中有“衮衮河渭浊,皎皎江汉清。源流既自异,美恶终未明”之句;元代集贤学士曹伯启《泾阳述怀》诗中有“泾清渭浊源何异,物换星移志未酬”之句,并考之《诗经·邶·谷风》有“泾以渭浊”之句等记载,而产生的一段派员察视与考证泾水、渭水何清何浊之历史佳话。
主要参考文献
[1]《清实录·乾隆朝实录》卷1347。
[2]《清史稿》卷345“秦承恩传”、卷359“李殿图传”。
[3]胡纪谟:《泾水真源记》,载《民国化平县志》卷四“艺文志”。
[4]杨芳灿:《甘肃巩昌府知府胡公墓志铭》,载(清)屠奇辑《国朝常州骈体文录》卷31,清末刻本。
[5]乾隆:《御制诗五集》卷53、61,载《钦定四库全书》。
(作者系宁夏文史研究馆原副馆长、现为宁夏文史研究馆馆员)
摘自:《宁夏文史》2022年第4期 总第57期